抗弯刚度指物体抵抗其弯曲变形的能力,最初多用于纺织上面,抗弯刚度大面料悬垂性差;纱线支数粗、重量重的织物悬垂性也较差,其悬垂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纤维的弯曲性能、纱线的结构、织物的组织特点和后整理等。抗弯刚度现在多用于材料力学和混凝土理论,材料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由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受弯构件横截面绕其中性轴的惯性矩的乘积来表示。
抗弯刚度计算
材料的抗弯刚度的计算实际上是控制材料构件变形(即挠度)的基础。计算方法的起源应该从材料的性能特征中获得:
第一个特性决定了材料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当材料的抗拉强度决定构件的承载能力时,因其延伸率大而表现出延性破坏特征,反之则为脆性破坏。如抗弯加固梁和超级加固梁,偏心受压的大小。但在桁架应力模型中,受剪构件并不存在强度的正比关系(虽然抗弯强度不是严格的正比,但几乎是正比),而只是一种双线性关系。所以其加固梁的延性不如其加固梁,这只是概念设计中强剪弱弯的由来。
其次,材料的较大离散性决定了为了满足同样的安全度,需要更大的强度裕度(平均强度与设计强度之比),体现在74号规范中的安全系数K(抗弯1.4,抗压和抗剪1.55)。新的代码已经从公式中消失了,但是从背景材料的统计回归中可以找到出处;
第三个特性,材料的蠕变特性,是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条件之一。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设计合理的材料结构可以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调整其内力。带裂纹构件的塑性铰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
第四个特征在结构的概念设计中非常重要,即在罕遇地震中,结构的强度并不丰富,只有抵抗变形能力的好坏,即所有结构都要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或弹塑性阶段)。设计的时候,让塑料铰链出现在某个地方;有多少构件损坏吸收地震输入能量,震后容易修复;那些关键构件是最后一道防线等等,这是抗震设计的精髓,也是抗弯刚度计算方法的由来。
第五个特点是,按照这个思路,就不难理解抗震规范中的很多要求。例如,短柱具有典型的剪切破坏特征,配箍率和轴压比直接影响柱的延性。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受变形过于集中的影响,转换板结构的刚度突变最大,在高烈度区很少使用,这也是抗弯刚度计算方法的由来。